公秋与母秋 | 不期朱夏尽,凉吹暗迎秋
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
点击标题下方“新读写”关注
立秋,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。“秋”字由禾与火字组成,是禾谷成熟的意思。立秋的到来,标志着暑去凉来孟秋时节的即将开始。
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“四立”之一,这种季节转换之时一直都是古代王朝十分重视的日子,也都会有官方主持的大规模祭祀活动。
立秋的祭祀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。据《礼记·月令》记载:每年立秋的时候,周天子要率领手下的诸侯、大夫等人,去王都的西郊举行盛大的迎秋仪式,还要祭祀少昊和蓐收,这两位在当时被认为是主管秋季的神灵。
这种祭祀活动经汉代一直延续到隋唐。
摄影:Syafiudin Vifick
宋时,立秋这天,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,等到“立秋”时辰一到,太史官便高声奏道:“秋来了!”
奏毕,如果梧桐树能应声落下一片叶子,则会被认为是吉兆,以寓报秋的意思。
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,立秋意味着暑去凉来,也意味着秋天的开始。在我国部分地方,有着公秋和母秋的说法:公秋凉叟叟,母秋热死牛。那到底什么是公秋什么是母秋呢?
公秋和母秋的区分方法主要看每年立秋的具体时间。
第一种说法是“单双日说”,根据杨心佛先生在《金陵十记》中的表述:“单日公秋、双日母秋”。这一说法也在民间被广泛流传。
根据这一说法,“公秋爽,母秋凶”,2018年立秋是农历6月26日(公历8月7日)21时30分34秒。按照这种说法,今年应该是母秋,接下来的日子“秋老虎”会继续发威,炎热无比。
“公秋母秋”还有第二个说法,“昼夜说”,也就是白天立秋为“公秋”,夜晚立秋为“母秋”。《中国方言大词典》有公秋母秋条,也表示白天立秋为公秋,夜晚立秋为母秋。
按照这一说法,今年21时30分34秒立秋,无疑是母秋,按照民俗“朝立秋凉飕飕,夜立秋热烘烘。早上立了秋,晚上把扇丢,晚上立了秋,来日热死牛”。接下来的日子将会是“热烘烘”。
按照传统“单日公秋,双日母秋”的说法,今年是母秋。按照“白天公秋、晚上母秋”的说法,这样一来今年又是母秋。
公秋凉叟叟,母秋热死牛。这样的说法是先民们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观察到的现象,这不是一种统计科学,而是老百姓对晴雨冷暖的一种感知,并通过有心人记录了下来,形成了一种俗谚。
不过气象专家表示,民间俗谚是生活经验的总结,有一定的智慧,但要判断今秋热或者凉还是要看气象预报与预测。
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:“一候凉风至;二候白露生;三候寒蝉鸣。”
摄影:Daniel Arranz
一候凉风至,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,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。
摄影:REUBEN TEO
二候白露降,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。
摄影:Beamie Young
三候寒蝉鸣,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。
关于立秋,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梧桐令牌的小故事——
梧桐本是知岁的神仙,少昊的妃子,住在能看到日落的泑山。梧桐育有一子一女,女儿叫凤凰,继承了母亲的灵动与聪慧,儿子叫蓐收,杀伐冷峻,被天帝封为秋神。
《山海经》记载,秋神的左耳盘着一条蛇,左手拿着一把曲尺,右肩扛着一柄巨斧。蛇是生,斧是死,蛇和斧象征生杀予夺的权利,曲尺象征裁定人间是非曲直。
蓐收被封秋神后,纵横人间,无日无夜裁定曲直、杀伐奸佞、诛灭宵小,尽管伸张了正义,但戾气充盈世间,世人时时自危,民无宁日。天帝得知后,始遣梧桐化作树木下凡,掌管十二月令牌,节制秋神,为人间划定执法杀伐的时间。
据《花镜》载:梧桐能知岁,枝有十二叶,喻十二月,若闰月,则多出一片。“梧桐一叶落,天下尽知秋”。立秋,梧桐落叶即是颁发令牌,秋神得令方能裁曲直、决生死。自此,人间处决犯人,都是在梧桐落叶的立秋之后,称为“秋后问斩”。
梧桐走后,凤凰思念母亲,经常下凡与母亲团聚。“凤凰鸣矣,于彼高冈。梧桐生矣,于彼朝阳。”凤凰非梧桐不栖,实际上是女儿对母亲的眷恋。因此,古代皇宫一定要栽梧桐,一来知岁,二来引凤。
摄影:DEA,A. DagliOrti/DeAgostini
立秋要啃秋。“啃秋”在有些地方也称为“咬秋”,通常选择汁多甘甜的西瓜来“咬”,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,时逢立秋,要将其咬住。
想象一下,在凉爽的夜晚,瓜棚里,三五成群,席地而坐,抱着红瓤西瓜啃,抱着绿瓤香瓜啃,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,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,岂不乐哉。
从清朝开始,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,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。因为人到夏天,本就没有什么胃口,饭食清淡简单,两三个月下来,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,称为“苦夏”。
秋风一起,胃口大开,想吃点好的,增加一点营养,补偿夏天的损失,补的办法就是“贴秋膘”: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,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,“以肉贴膘”。
秋季瓜果成熟,湖南、江西、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,由于地势复杂,村庄平地极少,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、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,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——晒秋。
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为一大特色,被文化部评为“最美中国符号”,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去篁岭赏秋拍摄。
在老北京时,到了立秋,城乡的老百姓有 “尝秋鲜儿”的习俗。旧京时秋后新粮一上市,那四合院、大杂院里的主妇们就都忙着去集市或粮栈买新粮。在人们心里,立秋吃西瓜、吃清凉糕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。
何为清凉糕?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状,倒在碗里。待第二天早上,结成一整块。远看似一块圆润剔透的白玉,然后切成小块,撒上白糖、醋、薄荷,清凉爽口、酸甜开胃。
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,每人一个,吃完把核留起来。等到除夕这天,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。
无论公秋母秋,有一点是一定的,那就是防秋燥,要多吃些萝卜、莲藕、荸荠、梨等润肺生津、养阴清燥的食物。
立秋一过,清商时序,万物收敛,入目景异,秋意袭来。
立秋 · 吟诗顿忘三伏暑
《六月十三日立秋》
宋 杨万里
暑中剩喜立秋初,特地西风半点无。
旋汲井花浇睡眼,洒将荷叶看跳珠。
摄影:Manish Mamtani
《咏廿四气诗·立秋七月节》
唐 元稹
不期朱夏尽,凉吹暗迎秋。
天汉成桥鹊,星娥会玉楼。
寒声喧耳外,白露滴林头。
一叶惊心绪,如何得不愁?
摄影:Jakir Hossain Rana
《立秋日登乐游园》
唐 白居易
独行独语曲江头,回马迟迟上乐游。
萧飒凉风与衰鬓,谁教计会一时秋。
摄影:Matthias Hauser
《立秋》
宋 刘翰
乳鸦啼散玉屏空,一枕新凉一扇风。
睡起秋声无觅处,满阶梧桐月明中。
《立秋日作》
清 乾隆
已识山中早晚凉,今朝况复立秋当。
如何午热为孤注,疑是金官让末光。
桐叶庭边想影落,草虫砌下觉声杨。
农占晴雨纷如讼,历验原来亦鲜偿。
编辑:小皮
部分图文来源:国家地理中文网(id:NationalGeographicCN)。更多写作指导、热门时文、写作素材、读书方法、学生佳作……尽在《新读写》杂志!
投稿邮箱:xinduxie211@163.com。
新读写微信相关文章
长按二维码 关注新读写